5月24日, 突破『肠 』规,『胃 』爱护航——华东六省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应用新进展高峰论坛(第一期)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如期举行!
在“大咖云集,临检共话”讨论环节,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浙江省肿瘤医院许颂霄教授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夕海教授、南京市第二医院吴旭平教授、浙江省人民医院王世兵教授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付晓伶教授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、王翀教授,就“血液甲基化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前景”、“结直肠癌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”、“胃癌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”等话题,发表了观点与看法。
吴旭平教授指出,“市面上的甲基化检测产品分为血液检测与粪便检测,血液检测相比粪便检测在临床中开展更为广泛,其中血液检测在疾病的随访,放化疗、疗效监测中能起到一系列的监控作用,而粪便检测主要是居家检测,存在重复采样、采样量少的问题,对准确性会造成一定影响,并且对实验室的操作要求较高,相较而言,血液检测更适用于临床。”
针对吴旭平教授的观点,王世兵教授也做了相关补充,“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可适用于肿瘤的全周期管理,结直肠癌患者在癌前5—10年存在基因甲基化的改变,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可用于发现早期的结直肠癌,灵敏度高于传统肿标。在未来5—10年的分子诊断行业发展中,血液甲基化检测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。”
“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术后监控的应用中效果不错。”来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、王翀教授表示,“对于老年患者,容易便秘,粪便甲基化检测取样要求较高,存在一定限制性,血液甲基化检测能满足这类患者的检测需求。”